|
在色季拉山科研是一种什么体验色季拉山(The Sygera Mountains,藏语意为“供酒神山,“拉”藏语意为“山”,好比“藏布”就是“水”的意思。)色季拉山位于雅鲁藏布水汽通道,是尼洋河与帕隆藏布江的分水岭,色季拉山阻挡了印度洋水汽前进,两侧气温降水有着显著的差异,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科研重要性。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林线是否发生波动,我们藏东南建立了全球海拔最高的林线定位观测点,对林线过渡带气候、土壤温湿度、凋落物等进行了长期的定位观测,并进行幼苗移植、模拟增温等控制实验,还有一系列植物生理生态指标的监测,旨在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林线波动及高寒地区植物适应策略。 这是我第六次来西藏,从海拔800米到5300米,从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到冰川脚下,从藏东南到藏西北,目睹了青藏高原草木的春夏秋冬。还记得夏令营时和导师一起出野外,在爬色季拉山时,和导师的一番对话让我真正认识了生态学的重要性。 那时本科尚未毕业且从未接触过生态学的我确实很难理解生态学的重要性,时至今日第六次来西藏,爬色季拉山几十次 ,疲惫的身躯早就忘却高原反应是个什么感觉。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林线是否发生波动,规律如何?高寒地区的植物是如何如何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一个个科学问题仿佛云雾笼罩的南迦巴瓦,尖锐的矗立在藏东南。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在色季拉山顶,我们驱车已到山脚,从这里开始探索色季拉山植物的奥秘。 今天是10月25号,霜降刚过,色季拉山好像已经进入了冬季,自有一番别样风景。山顶白雪皑皑,山脚细雨蒙蒙;林外大雪纷飞,林内的我们卷尺纵横。样方调查,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你驱车30公里,从4100m爬到4400m(耗时1h),冒着雨雪在茂密的杜鹃林内拉好20*20m的边线时,突然发现忘记带记录本了,大家目目相对,只有欲哭无泪。 科研 有时很苦很累, 但更多的是有趣。 上一篇科研并不是一场浪漫的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