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平台
  • 藏东南高山林线对坡景观长期定位观测

    该平台位于西藏林芝县色季拉山自然保护区113道班附近(北纬 29° 36′, 东经 94° 36′),由阴坡急尖长苞冷杉林线(4320m,约200a)及阳坡方枝柏林线(4425m,约300a)组成,是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组成部分。于2005年8月在两树种林线过渡带分别设置了永久观测样地(约0.3-0.5 hm2),在林内、林外安装了四套自动气象站及两套树木径向生长观测系统(两树种不同径级样木各10株),另外在林线过度带下部(4100-4200m)及上部灌草地带(4300-4600m)安装了十套土壤温度-水分监测系统。2011年6月,进一步在两坡林内样地安装了两套SF-L树干液流观测系统(两树种不同径级样木各10株,即在同一样木同时监测树干液流和径向生长)。上述18套自动监测系统含132个传感器,每小时自动记录,观测项目包括:树干径向生长量和液流速率,各种气象要素(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地面长波辐射、风速、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降水、积雪厚度等),土壤热通量、土壤温度和水分(5cm、20cm、40/60cm)。自2006年8月开始,在两坡林内每月定期收集测定月凋落物量(每样地5个1-m2收集器)。另外,于2008年开展了沿海拔/对坡冷杉和方枝柏幼苗移植实验。上述定位观测项目(除树干液&

  • 当雄草甸-草原海拔梯度围栏+移植平台

    该平台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南坡的西藏当雄县草原站附近(30°30′ – 30°32′N, 91°03′E),地处高寒草甸向高寒草原的过渡带,属于半干旱气候区,降水主要来自孟加拉湾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沿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及横断山三江河谷进入高原中东部)。海拔4400-4600m的植被类型是以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丝颖针茅(Stipa capillacea)为优势物种的草原化草甸,而在海拔4650-5210m则以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为优势物种的高寒草甸。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广泛分布于4400-5300m。于2005年8月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合作,沿海拔梯度(4400m、4500m、4650m、4800m、4950m、5100m、5300m)安装了7套HOBO自动气象站,至今已获得了10年以上的气温、降水、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和水分等微气象数据(按30分钟记录)。于2007年5月,在七个海拔的HOBO自动气象站附近设立了七块20m×20m的围栏固定样地,开展了高寒草甸围栏+移植实验研究,包括:1)围栏实验:在7个海拔梯度(4400m、4500m、4650m、4800m、4950m、5100m、5210m)建立了20×20m围栏样地,每一海拔分别设置8个1×1m围栏内、外定位观测样方;2)移植实验:在海拔5210m(草线)与4950m(海拔分布中心)、

  • 纳木错草原化草甸增温+增雨平台

    该平台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坡的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纳木错站(30°46.44′N,90°59.31′E,海拔4730 m),地处高寒草甸向高寒草原的过渡带,实验结果可与当雄海拔梯度定位观测实验数据交叉验证。于2011年8月建成的红外增温+自动增雨实验平台,包括2个温度(对照,+2℃)×3水分处理(对照,+15%,+30%,以不同口径面积的接水器自动收集每次降水)×4个重复,共24个实验样方。植被类型为高寒草原化草甸,以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大花嵩草(Kobresia macrantha)和垫状点地梅为优势物种。实验样方的长期定位观测项目包括:气象要素及土壤温度和水分动态(自动气象站,每小时自动记录),物候(展叶期、开花期、枯黄期等)和雪被(Brinno缩时拍,每小时自动记录),以及物种组成、盖度和高度(估算地上生物量)、叶碳同位素和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等(每年生长季末人工调查一次)。

  • 阿里荒漠-草原围栏+增雨平台

    该平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城附件(33° 22.3′ N,79° 43.5′ E,海拔4300m)。阿里地区地处喜马拉雅雨影区,属于高寒干旱气候区,降水主要来自喜马拉雅南坡的印度季风(7-8月强劲印度洋气流可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到达阿里地区)。试验设计:(1)两个海拔(4300m,4400m)×围栏处理(内、外)× 4个重复(1m×1m的定位观测样方),共16个样方;(2)在海拔4300m的围栏固定样地内,进一步建立了自动增雨实验装置,包括5个增雨处理(增雨1-4倍及对照)×4个重复,共20个1.2m×1.2m的试验样方。主要进行如下定位观测项目:土壤温度和水分动态(每小时自动记录),物候(数码相机人工定期拍摄,生长季每2-3天一次),以及物种组成、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叶碳同位素和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等(每年生长季末一次)。

共有1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云畅网站建设 | 管理登录
seo seo